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成为广东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旗帜。

目前学校已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学校概况

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后花园”之誉的广州市从化区,校园占地面积1092.09亩。校园布局有致、秀丽宁静,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学校设有11个院系44个本科招生专业,形成了以管理学、文学、工学为主,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现有全日制学生19061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呈现出千亩校园、万人规模、学科齐全、名师齐聚、人才辈出的发展格局。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000席。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可获取利用的中外文数据库近百种。图书馆周开馆时间100余小时,网络服务每日24小时不间断,多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学校贯彻“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原则,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构建“董事会授权管理、校长团队主导治校、相关群体分权治理”的管理体制,建立“三驾马车”(校长、书记办公会+学术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决策机制+两大主体(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民主参与机制+社会代表(督导委员会)监督机制的内部治理机制,保证学校决策科学、民主、高效;构建“学校宏观统筹、部门主动服务、院系自主治学”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院系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的教师发展机制和“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的学生成长机制,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文学、艺术与工学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交叉的工科、商科和社会短缺的医科(医技类);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强基础、聚特色和显品牌”,努力将学校建成管理体制完善,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办学特色

全人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培养方案

学校打破知识传承和学生成长“两张皮”的现象,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成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相融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个性教育,搭建“自主化”的成长平台

学校实行自由转专业、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自主选专业、选课程和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形成了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平台的培养模式。

全员育人,打造“一体化”的育人队伍

学校打破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的教育界限,成立学生成长教育中心,实施全程导师制,打造教师育人共同体。学校聘请党政军民学各领域有志于从事学生培养工作的具有丰富社会经验者担任首席学生成长导师;选拔优秀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首席导师、辅导员、学业专业类导师、思政通识类导师、行业导师和朋辈导师形成导师组,打造育人共同体,助力学生能力素质养成。

协同育人,践行“六共建”的培养机制

学校实现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占90%以上,形成了“政校行企共建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管理咨询团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产学研用平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办学成果

学科发展

  学校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和“不平衡”扶优发展策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5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2023年4月,艾瑞深校友会发布2023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我校在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名第二,广东省民办大学排名第一。

  学校注重科研和产学研工作,拥有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中心、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部级平台,建设了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近3年,学校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项目,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 、SSCI、SC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百篇,PNAS发表论文1篇。

师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自2014年起,先后通过台湾博士专项引才计划、双师型博士师资建设计划、学科带头人引育计划、青年教师赋能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优计划等人才工程不断加强人才引育,汇聚起了一支以专任中青年教师为主、专兼结合、视野开阔、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师为本,为推动教师成长,学校实施了教师分类评价改革,通过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逐步实现了教师分类发展。

               近几年,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实现突破。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项、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省同类高校唯一)、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全国57个金奖之一)。教师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自然基金、省哲社科项目以及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咨询报告等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上贡献才智。

人才培养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入实施“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践行学科专业交叉、产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政校行企资深人士担任首席导师+学校骨干教职员担任专业导师、通识导师和辅导员”的学生成长导师组,制定“启梦•筑梦•圆梦”的学生成长育人方案,做实“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提升学生内驱力的学生成长机制,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实“专业交叉、科产教融合、通专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在健康、医护、医技和工科类学科专业试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推动采用混合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跨界整合、应用创新和批判思辨等高阶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近3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2项,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集体和创业工作典型经验一等奖,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学大赛二等奖,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各1项(省内同类高校中唯一连续2年获得该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产业赛道银奖1项。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高教主赛道铜奖1项、产业赛道铜奖2项。2021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合作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获批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合作专业: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

愿景和目标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校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继续以锐意革新的决心、创新发展的理念、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向建成位居中国应用型高校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美好愿景昂首前进!

(更新于2023年10月)